中兴n818手机(唐宪宗时期和吐蕃之间有什么战争发生吗)

作者:机神 时间:2024-02-13 阅读:2378

1. 中兴n818手机,唐宪宗时期和吐蕃之间有什么战争发生吗?

唐宪宗李纯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其在位的十五年间(805-820,年号“元和”),任用李吉甫、杜黄裳、李绛、裴度等几位贤相,力主革除弊制、养兵削藩,讨刘辟、除李琦、收魏博、平淮西、灭李师道,中学课本上《李愬雪夜入蔡州》便发生在这一时期。[1]

随着唐庭权威的再度树立,沉疴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几乎一扫而空,各地藩镇都开始重新上缴赋税,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吏。如果不是之后穆宗、文宗等几位皇帝实在不堪,唐朝的国祚尚有逆转的可能。

正因于此,目前史学界多将目光专注于“元和中兴”时期,“两税制”推行和“削除藩镇”之上,少有人关注宪宗在位期间唐蕃两国的博弈。

今天,我们就宪宗在位的十五年,从唐蕃二百年的关系史中抽离出来。看看这个颇有意味的时间段里,唐蕃两国是如何在朝堂、沙场两个层面角逐博弈的。

如果用一条曲线来勾勒出唐蕃二百年的关系史,那太宗时期处于上扬周期,最高点是文成入藏后的十年。

之后,在高宗武后时期开始震荡下行,中宗李显嫁金城公主入藏,至玄宗天宝年间,两国关系开始转暖,虽依旧上下摇摆,但总体保持平稳,算是一段略有上升的盘整阶段。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并吞河拢西域,两国关系断崖式跳水,战争成了对话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平凉劫盟事件爆发后,唐蕃关系跌入谷底,几乎断了使臣互访。

宪宗即位后,曲线再度上扬,两国在朝堂、边疆两个战场上斗得你来我往。

(这其实恰好说明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的黑暗期,至宪宗时已有了还手之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的盐州之战以唐军获胜告终,此后两国再也无心恋战,和谈成了双方唯一的选择。

公元821年的“长庆会盟”(唐穆宗长庆元年),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最后一个高点。之后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内政外交彻底崩盘,吐蕃王朝灭亡,再无唐蕃关系可言。

这条绵延二百余年的曲线,波动之剧烈,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史上极为罕见,以至唐庭上下皆以“边患莫大于吐蕃”为论。

对于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唐蕃百年国战的阶段与转折中》中,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不过那篇文章主要关注两国的战事,对外交层面涉及较少,今天我们会从外交和军事两个维度入手,把元和时期的博弈细细讲来。

首先需要申明一点,两国百年的关系史是不可能用一句话简单描述的,这是一曲和缓与紧张反复出现的乐章。

在这个乐章里,强与弱不但相对,而且是个不断转换的变量,没有谁一直强或一直弱。

要知道,在唐蕃交往的二百年里,有纪录可查的战事多达197次,边境摩擦无以计数,如果某一方持续积弱,早就亡国灭种了。

因此,不要拿某一场或某几场战例出来说事儿,一战胜败、一城得失都不足以左右国战的走势。

就比如,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曾攻入长安,但之后数十年却再也无力染指关中,并不是吐蕃军力变弱了,而是唐朝以泾源(甘肃泾川县)为节点,构筑更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将最有战斗力的朔方军调至西部防守陇山(六盘山)。

古代战争通常都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有时候战役的酝酿期,甚至比战役本身更值得玩味,就像吐蕃入长安的战例,远不像网上流传的那么简单,有机会我们把这段仔细说说。

好了,经过刚才叙述,大家对唐蕃间绵长的关系,已有了一个总体上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始说宪宗时期唐蕃关系的变化。

刚才提及德宗朝“平凉劫盟”爆发后,两国关系全面进入冰冻期。

在此期间,德宗接受了李泌“北和回纥、西联大食、南通南诏”的连横之策,在东亚构建了一个“反吐蕃联盟”,史称“贞元之盟”[2]。

应该说“贞元之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回纥(后改称回鹘)在与唐朝结盟后,同吐蕃在天山南北爆发了多次血腥的战争,极大消耗了吐蕃的军力。

794年6月(唐德宗贞元十年)南诏国也与唐朝重归盟好,并与吐蕃兵戎相见。面对南诏国的背离,吐蕃朝廷极为愤怒,称南诏为“两头蛮”,以斥其“首鼠两端”[3]。

身在多国围攻之中,吐蕃也有点招架不住,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开始谋求同唐朝缓和关系,以便集中军力同回鹘死磕。

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五月,吐蕃首先向唐朝伸出了橄榄枝,吐蕃使臣论颊热入贡长安,商讨和谈会盟之事。

这次,德宗没有执行他著名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许入境、不接盟书、不见使臣),不但接待了蕃使,还在六月遣右龙武大将军薛抷还使吐蕃。

这次十七年间的首次互访,意味着两国冰冻期的结束。

德宗态度的转变,有可能基于上年唐军在维州(四川理县)大胜吐蕃,生擒了吐蕃内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大使论莽热[4]。这让他觉得,有底气开始和吐蕃恢复接触。

两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充满悖论,有时“接触反倒需要更多勇气,而封锁却源于怯懦”。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依旧反复出现。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德宗李适驾崩,长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改国号“永贞”。但顺宗李诵只干了八个月皇帝,便禅位其子李纯,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纯便是我们的主角,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年号“元和”。

李纯继位后,唐蕃关系继续缓和,两国会盟之论不断发酵。但朝堂上使臣往返的热络局面,并没有映射在边疆地区,吐蕃军队依旧岁岁寇边,唐军也在随时谋求反击。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代王朝文武之间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军功是武将晋升的唯一途径,所以发动战争变成了一件可以获利的买卖。

而吐蕃则更为严重,由于吐蕃军队的战果是分账制,赞普和边将各得其利。导致战争成了边将及其家族,获取财货的最佳手段,会盟就意味着断了豪门的财路,边疆节度当然不愿意了。

对此,中原史料里很几条很有意思的记载。

上面三条记载,前两条记于《册府元龟·将帅部》和《全唐文拾遗》,说的是吐蕃岁岁寇边劫掠唐朝财物;后一条,记载于《资治通鉴》是唐凤翔节度使李惟简,告诫唐朝边将都老实点,别乱搞事情[5]。

由此可见,唐蕃国境线两侧的战争贩子其实都挺多。因此,唐蕃两国的关系始终在战和间左右摇摆,多次发生和谈使臣刚刚到达,边境却以大打出手的情况。

例如元和十三年十月,吐蕃使臣论矩立刚到长安,次月吐蕃边军便入寇河曲、夏州(陕西靖边县)大肆掠夺,引得宪宗下旨斥责[6]。

当时,往来奔走的使臣是个很有风险的工作,唐蕃两国都发生过君主暴怒,扣留使臣的事情发生,有些甚至一直囚禁致死。元和十三年这次,宪宗便直接扣了论矩立。[7]

但元和年间,两国和好已是大势所趋,吐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域,“吐蕃岁西师,故鲜盗边”[8]。

(其实,吐蕃将帅心里也清楚,只要唐军全力防守,受制于攻坚能力太差,陇山一线打不进来。)

而对于唐朝来说,缓和西部边防的压力,全力以赴搞定国内割据的藩镇更为重要。

正式基于两国战略重心的转移,虽然边境依旧烽火不熄,但整个元和十五年间,决定性、转折性的大战几乎没有。这也是史学界,一直不太关宪宗时期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因。

另外,和谈之所以能一直磕磕绊绊进行的重要原因是,吐蕃手里拿的筹码,恰恰是唐朝想要的。

为了缓和之前冰冻期结下的宿怨,吐蕃在和谈初期便抛下了一个巨大的诱饵,引唐朝上钩。

关于这个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唐庭曾有一个颇有趣味的君臣奏对。[9]

这是时任宰相李吉甫,向宪宗表明自己对吐蕃求盟的态度。可以看出宪宗初年,吐蕃至少两次向唐庭表示了和谈的意愿。

其中第一次,李吉甫认为“南诏国已经与唐重修旧好,如果同吐蕃和盟可能会使南诏心存疑虑,不利于‘反吐蕃联盟’的稳定(南诏怨望,边隙丛生)”,结果是“帝辞其使”。

吐蕃见状,增加了筹码“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这个大馅饼扔出来,宪宗马上就被砸晕了。

南北数千里呀!这对有志于中兴唐庭的宪宗来说,简直就是“致命诱惑”。

要知道,宪宗和中晚唐那些致力于飞鹰走马、顿吃等死的皇帝相比,还是很有进取之心的。《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宪宗的内心独白。[10]

当宪宗兴致盎然的和大臣讨论,如何吞下“南北数千里”大馅饼时,又是李吉甫一盆凉水浇了过来。

他对宪宗说:“您仔细看看地图,吐蕃准备放弃的地方,都是‘边境荒岨,犬牙相吞’之地。就是边吏拿着地图去,都不见得能搞清楚具体情况。

现在,吐蕃拿着几张破纸就来了,这不是忽悠咱吗?(有得地之名,而实丧之,陛下将安用此?)”,又把宪宗的热情撅回去了。

虽然,宪宗再次拒绝了会谈,但他也相应的释放出了善意,下令释放吐蕃俘虏17人回蕃。吐蕃这边也跟着投桃报李,于次年8月释放包括僧人在内的450人回唐。[11]

随即吐蕃再度加码,这次他们可是捞干的了,拿出的诱饵是安乐(宁夏中宁县)、秦(甘肃天水)、原(甘肃镇原县)三州。

要知道,此三州可不是之前那个没营养的“千里之地”。

安乐州地处灵州(宁夏灵武)的南部,是唐朝朔方军渡黄河南下的必经之路;

原州处于陇山上陇道之要冲,直接威胁陇山防线的战略支撑点庆州(庆阳县)和泾州(泾源县);

秦州地处沿渭河东进之要冲,拥有秦州唐军便可依托陇坻的大震关(甘肃清水东北),构建可靠的防线。

这三个战略性节点被吐蕃占据后,唐朝一直耿耿于怀,只是限于军事力量不足,虽多次尝试但始终未能夺回。

现在吐蕃愿意交还三州表明诚意,迅速就勾起唐朝的兴趣。

但馅饼吃到嘴里不是那么容易的,交还三州的动议在吐蕃国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吐蕃河拢边疆节度大使们坚决反对。

时任蕃相兼沙州都元帅尚绮心儿跳出来表示,“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12]。面对群情激奋的将领,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和僧相(钵阐布)娘•定埃增似乎也有后撤的意图。

元和四年(809年),吐蕃使臣论与勃藏访唐时,便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催促唐朝尽快举行会盟大典。

为此唐使徐复回访时,带去了一封由白居易代笔,署名为宪宗的书信。这封发给吐蕃二号人物钵阐布(僧相)的信中直言不讳的指出,“之前商议交还三州之事,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但这次来的蕃使却不再谈论此事(已具前书,非不周细,及省来表,似未指明)。

如果想要会谈合盟,须重新划定疆界,现在两国谈了几年,只要吐蕃交还三州马上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工作(必欲复修信誓,即须重画封疆,虽两国盟约之言,积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後,克日可期)。

两国会盟和好不仅仅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志向,怎能不努力完成呢?(朕之衷情,卿之志愿,俱在于此,岂不勉欤?)”[13]

随后,还是由白居易代笔了一封宪宗写给尚绮心儿的书信。

在这封信里直接驳斥了他“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的言论,说道“三州本就不是吐蕃领土,如果不是‘侵袭’,又是从何而来?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又怎能说是‘割属’?(且此本不属蕃,岂非侵袭所得,今是却归旧管,何引割属为词?)”。

会盟之前的重定疆界,必须以归还三州之后的边界为准,否则两国边境如何界定?(若议修盟,即须重定封疆,先归三郡。若三郡未复,两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凭何以为要约?)[14]

由上述两封书信可见,吐蕃国内对交还三州意见颇大,即便贵为僧相也难以弹压此类声浪。

即便白居易在信中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吐蕃依旧在元和五年(810年)表示,不能接受唐朝以归还三州作为会盟的先决条件,自此双方会盟的提议正式搁浅。

唐朝之所以一口咬定必须首先归还三州,除了先落袋为安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曾被吐蕃忽悠瘸过。

德宗初期,李适(唐德宗)因做太子时与回纥有旧仇,一心想联合吐蕃共同对付回纥。结果被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为诱饵,约在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举行会盟大典。

当时,深谙边事的邠宁节度使韩游瑰曾上书直言,“吐蕃强而求盟,必然有诈”(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15],中唐名将李晟也认为“戎狄无信,不如击之”。

但李适拒不纳言,被吐蕃军队在平凉川劫盟使、杀唐臣,这不但成了李适一生的耻辱,也让后世唐朝君臣心有岌岌。

因此,在这次谈和之前,白居易就曾撰文警告宪宗李纯,别高兴的太早。[16]

等到唐庭君臣发现,吐蕃已有三心二意之时(今者赞普来意,欲以再审此言)[17],平凉劫盟的阴影,迅速让双方本就微薄的信任化为乌有。

既然和谈已经进入了死循环,口水解决不了问题,剩下的就是拳头了。

不过此时,陇右的战场形势发生了一点变化。

之前,唐军受困于机动能力不足,只能困守城中,面对来去如风的吐蕃骑兵无可奈何。以至于,只能每年焚烧草场,通过增加后勤压力的方式,阻滞吐蕃骑兵的深入。

即便如此消极的防御手段,都引起了吐蕃的不满,置书唐朝泾原四镇节度使朱忠亮,询问“频见烧草,何使如此?”

又是白居易代笔回书给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表示烧草、筑城都是常规操作,用不着一惊一乍的(岁焚宿草,盖是每年常事,何忽今日形言?)[18]。

但随着宪宗连续干倒了,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元和元年806年)、魏博节度副使田怀谏(元和七年812年),尤其是平淮西节度吴元济(元和十二年817年)、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元和十三年818年)之后,各地节度慑于中央的权威,纷纷将子侄送入长安为质。[19]

东部军情的舒缓,让唐庭逐渐有能力向西调动军队,朔方、陇右的防御压力开始缓解,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主动出击。

818年(唐元和十三年)十月,吐蕃兵围宥州(今内蒙鄂托克旗东北)。得到消息的唐军纷纷展开救援行动,

唐灵武节度使杜叔良率军北援,在定远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东南)与吐蕃阻援部队相遇,两军在旷野上展开激战,吐蕃军队战死两千余人,一位节度副使被俘。

阻援未果的吐蕃军队,面对唐军坚守的宥州无可奈何,在城外烧掠之后退去。不想,灵武唐军见蕃军退去,竟然来了精神,趁机对吐蕃控制的常乐州(定远城之西)实施了反包围,并攻入罗城纵火焚烧。

其他方向的唐军也没闲着,趁吐蕃的注意力都被宥州吸引,唐平凉守将郝玼,趁机进攻吐蕃占据的原州城(宁夏固原县),在击退了二万吐蕃军队后,成功占据了原州城。

原州这处在两国外交上口水不断的战略节点,对唐西部防御体系极为重要,唐军占据后立刻驻军固守。

同时,剑南唐军也在西川节度使王播的率领下,攻占了吐蕃的峨和(四川茂汶县北)、棲鸡等城。[20]

818年的战果,已预示着吐蕃军队经过连年的战事其战斗力,已经跌落至与唐军持平的状况了。但吐蕃节度大使并没有察觉,几十年来,轻松碾压唐军的印象,依旧牢固的保存在吐蕃将领的头脑中。

这次居然被唐军驱逐,令吐蕃边将极为恼火。次年八月,吐蕃节度论三摩、内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儿,兴兵15万军队寇关盐州。

这次,吐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事先便制造了大量的攻城器具,督促仆从的党项军队,围住盐州城后,不分主次从四面同时攻城。

但守城毕竟是唐军的强项,盐州刺史李文悦亲自登城拼死而战,苦守州城27日,终于等来了援军。

唐将史敬奉领兵深入大漠绕行至蕃军背后,与盐州守军里应外合,大败蕃军,“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21]

盐州城下的大胜,成了唐蕃国战的终战之篇,自此吐蕃边将也明白了,谈判桌上弄不来的东西,战场上也弄不来了。

随后,以吐蕃僧相(钵阐布)娘•定埃增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两国的会盟和谈走上了快车道。

不过,这和宪宗已经没大多关系了,818年(元和十三年)后,李纯突然迷上了嗑药,准备长生不老多干几年。

结果,嗑完了药反而身体每况愈下,导致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韩愈这倒霉孩子上书劝诫差点被杀。

贬抵潮州的路上,韩愈有感而发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也算李纯为唐诗做了点贡献。[22]

大昭寺门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就是因为两国会盟的时间是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而宪宗李纯已于去岁(元和十五年,820年)暴毙宫中,结束了他十五年,前明后暗的皇帝生涯。

纵观宪宗一朝,唐蕃和平是主旋律,但向和平迈进的路上坎坷不断。这其实正是历史的规律,“和平这种奢侈品,通常都以拳脚相加的方式降临。”

也只有拳脚相加后,气喘吁吁、鼻青脸肿之余,才能认识到它的珍贵!

参考文献:

[1][19]、《中国通史隋唐时期》__白寿彝;

[2]、《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__[北宋] 司马光 ;

[3]、《新唐书·南蛮上》__ [北宋] 宋祁、欧阳修 等合撰;

[4]、《旧唐书·韦皋传》__[后晋] 刘昫 等撰;

[5]、《册府元龟·将帅部》__ [北宋] 王钦若、杨亿 等合撰;《全唐文拾遗》__ [清] 陆心源;《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__[北宋] 司马光;

[6][20]、《旧唐书·吐蕃传下》__[后晋] 刘昫 等撰;

[7][14]、《论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__李天石,《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

[8]、《新唐书·大食传》__[北宋] 宋祁、欧阳修 等合撰;

[9]、《新唐书·李吉甫传》__ [北宋] 宋祁、欧阳修 等合撰;

[10]、《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__[北宋] 司马光;

[11]、《册府元龟·帝王部》__ [北宋] 王钦若、杨亿 等合撰;《全唐文拾遗》__ [清]陆心源;

[12]、《敕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等书》__ [唐]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13][17]、《敕吐蕃宰相沙门钵阐布书》__ [唐]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15]、《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__[北宋] 司马光;

[16]、《全唐文》 __[清] 董诰、阮元 等合撰;

[18]、《代忠亮答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书》__ [唐]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21]、《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__[后晋] 刘昫 等撰;

[2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__[唐] 韩愈;

中兴n818手机(唐宪宗时期和吐蕃之间有什么战争发生吗)

2. 贵州有哪些汽车主机厂?

国内企业 奥克斯汽车 北京奔驰 北京吉普 北京现代 北汽制造 比亚迪 长安福特 长安铃木 长安汽车 长城汽车 长丰猎豹 长丰扬子 昌河汽车 东风本田 东风日产 东风汽车 东风悦达起亚 东南汽车。

富迪汽车 广州本田 广州丰田 贵州云雀 哈飞汽车 河北中兴 华晨宝马 华晨汽车 华泰汽车 华翔富奇 江铃汽车 吉奥汽车 吉利汽车 金杯通用 江淮汽车 江南汽车 力帆汽车 南京菲亚特 南汽新雅途。

庆铃汽车 奇瑞汽车 上海大众 上海华普 上海通用 上汽通用五菱 神龙汽车 沈阳中顺 四川丰田 双环汽车 曙光汽车 天津一汽丰田 天津一汽 通田汽车 上海万丰 一汽大众 一汽丰越 一汽海马 一汽华利 一汽轿车 一汽吉林 一汽马自达 一汽自由风 郑州日产 众泰汽车。

3. 几点起床去北京工作呢?

从燕郊到天安门,直线距离35公里。

早上5点半的起床,10的简单洗刷和顺路带上的早餐。

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走走停停。然后各自转车或地铁。

每天10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6-7小时的睡眠时间。

早上公交车上的早餐,晚上回到住处疲惫的晚餐。

35公里,你排队排到50米开外等公交,你会挤爆公交,你会在车上再补觉,你会坐着末班车看着整个城市的灯光却不知所措,你会回到住处累瘫在床上一动不动,你会早上关掉闹铃为了再多睡一分钟。

35公里,承载着多少进城人的梦想、生计、家庭和无奈。一段在县城半小时的车程,愣是在北京的土地上,开出了实际长途的奔波劳碌。

我为什么住燕郊?因为燕郊房租便宜;因为我的收入不高;因为我可以早起一点;因为我觉得我还会更努力一点;因为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住在燕郊。

住在燕郊什么体会?有时候我会绝望痛苦;有时我想逃离却又不甘;有时我会半睡半醒中下车;有时晚上不敢入睡只因惧怕第二天早上的困倦;有时我在问为了什么,有时回答自己努力吧,为了值得;有时我觉得这就是命;有时我不信命,觉得我可以奋斗一下。

4. 孔子世家人物关系?

孔子世家,中国最长久的世家,历经了两千多年。每一代的衍圣公都是获得皇帝过当值政权的册封,受到世人无上的尊敬。但是中国每当遇到外族入侵时,衍圣公几乎都是第一个称臣……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袭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衍圣公封号自此开始)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5. 为什么有人说唐朝经常打败仗?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宋朝打赢交阯反而独立?

说起交阯和中华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得娓娓而谈。早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时,其山水已归中华统领。当时光流转至五代时,交阯出现了一名豪强叫曲承美,他采取贿赂朝廷等方式获取自治权。其后南汉的刘陟命李知顺讨伐得胜,才又将它归于中华版图。

先后有杨廷艺、绍洪、吴昌岌、吴昌文,作为中华代表管理它。宋太祖乾德年间吴昌文病故,一时间局势大乱流民四起。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丁部领和儿子丁琏大获全胜,被手下人推选为大胜王。随着宋太祖削平群雄统一华夏,丁琏忌惮宋朝势力只得归附。开宝八年宋太祖封丁琏为交阯郡王,令其世代镇守帝国南部。

——汉武帝吞并南越国后设置的郡

如果什么能宣示主权,我认为当出现叛乱时,能迅雷不及掩耳出兵最有力!丁琏死后其弟丁睿接任,年幼的他大权旁落为大将黎桓所制。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宋朝将领孙全兴和张璿带着嘱托,通过两年的艰苦作战打退黎桓,重新扶持丁睿代管交阯这片险山恶水。

很早之前就流传了一句谚语,叫打蛇不死反被咬,黎桓就是这样的厉害人物。宋太宗端拱元年,先前受到打压的黎桓,被加封为检校太尉、食邑千户。前往宣旨的宋镐回朝后,跟宋太宗叙述他们路上的所见所闻。当听到黎桓派遣丁承正,带领9艘船300余人迎接宋朝使者时,宋太宗春风得意笑咯。可当听闻黎桓竟然以坠马伤足为由受诏不拜,宋太宗的脸色猛然变为一颦一笑。

——弄丢交阯的宋神宗「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宋太宗淳化四年黎桓如愿以偿,坐上了交阯郡王的宝座。宋真宗景德三年黎桓病故,手足相残的事爆发。本来继位的该是黎龙钺,可惜的是其兄龙全洗劫国库而逃,其弟龙廷杀龙钺自立。次年龙廷得到宋朝合法承认,受封为交阯郡王,并且赏赐姓名为至忠。

那一年龙廷26岁涉世未深,亲信李公蕴吃里扒外,赶走了龙廷自立为交阯郡王。消息传到宋真宗耳朵时,雷霆震怒痛骂:“龙廷是朝廷亲封的交阯郡王,如今却遭背信弃义的李公蕴所弑。可转念一想交阯远离中华,本就伦理道德不张,心中的怒气也就自然消退。”为了交阯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宋真宗封李公蕴为交阯郡王。宋真宗天禧元年,李公蕴再次晋爵为南平王,食邑增至一千户。

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宋仁宗天圣六年李公蕴病逝,由其子李德政接任职位。借着皇祐二年广源州侬智高的谋反,李德政名义派兵两万助朝廷平叛,实际上是窥探宋军的战斗力。此战让李德政摸清了宋军的战斗力,不言而喻是弱的爆表。怀揣着称帝的遗憾,他于至和二年撒手人寰。

交阯称帝独立的事业,只得落在李日尊的头上。宋仁宗嘉佑五年,李日尊和甲峒的流贼侵犯邕州。宋朝调兵遣将打垮了李德政的叛军。但细算下来所耗军费甚大,宋英宗治平元年韩琦劝谏:“交州与中原隔着千山万水,且无处不在的瘴气,对宋军士兵伤害极大。即使派兵驻守,恐不能持久。”宋神宗熙宁二年,李日尊自立为帝国号大越,年号为吉祥如意的宝象。追封其父为太祖神武皇帝,从此交阯脱离中华的版图。

综上所述,西夏、交阯、大理等国皆是宋土。后因纷纷独立成功,故而宋朝虽然打赢了战争,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使领土大幅缩水。

大唐战败却设置了安东!

说起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败北,是李世民不得不吸取的教训。而另一边高句丽对中原是深恶痛绝,所以从贞观二年起,他们在辽东修筑长城到贞观十四年止。该长城呈东北→西南走向,起点是扶余终点是日本海,绵延不绝千余里。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的国王建武,含恨死于一场政变中,其子藏成为一枚傀儡,掌权的是唐朝兵部尚书苏文。别小觑高句丽所在的东北,天气苦寒难耐且地狭民贫。但此处区域蜗居着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撮尔小国。三者之间明争暗斗百余年,其中高句丽是最实力最大的。

——大唐战神李勣「594年——669年」

按理说高句丽新国王继位,须得李世民册封才符合礼仪。故而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派司农玄奖前往,目的有二:一是祝贺高句丽新王登基,二是警告高句丽勿攻新罗。没曾想利令智昏的苏文,大言不惭怂玄奖:“高句丽和新罗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至于唐朝这个外来户,管好自家门口的事即可!”要知道唐太宗可非凡夫俗子,对于突厥这样的庞然大物,他都二话不说直接剿灭。如今却被高句丽的权臣所轻视,胸中的怒火自然压不住。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筹集的粮草到位,在沙盘排练好几回后。他决定兵分两路:第一路是刑部尚书张亮为主将,副将常何带领江、淮、岭、硖四州的官兵四万,战船五百艘从莱州出发直扑平壤;另一路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副将率步骑六万攻击辽东;待两支大军合围后,李世民亲率御林军进攻。

——安东都护府「668年——761年」

起初唐军算得上是势如破竹,同年四月李勣抢先传来捷报。渡过辽河后,夺取盖牟城,获牲口两万;同年五月,另一路张亮攻取沙卑城,俘虏男女八千。同日李勣秋风扫落叶拔辽东城,李世民也于同日到达辽泽。

战马嘶鸣透九霄,旌旗密布不见边。三支唐军会师后,轮到高句丽人坐立不安。为了先声夺人赢得转圜余地,四万高句丽骑兵首先发起冲锋。可厉兵秣兵的唐军非隋兵可比,一场厮杀过后李道宗获胜,高句丽损失一千健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不是韩信和项羽的专利。李世民为鼓舞士卒勇气,把退路上的桥焚毁。紧接着他让受伤的士卒骑上御骑,此幕温馨场景为士卒所瞧见。唐军士卒们纷纷以一当十,把高句丽士兵吓得是。

不知何时看到过这样一则谈话,战国时一老妪曾对邻居说:“吴起将军爱兵是名声远播,我的丈夫因脓疮为其吮吸,所以用马革裹尸报答。如今我儿子的脓包也被他所挑,真的无法想象我的儿子会咋样?”同样的事情亦发生在李世民身上,当唐军围攻白崖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箭,经军医查看他中了乌头碱毒,李世民亲自为他口吸毒血。

——战国名将吴起「前440年——前381年」

在场的众人莫不为之动容,视死如归的唐军顿时军威大振。与辽东城不同,白崖城建立在山脊上,四周均是悬崖峭壁无法攀爬。为此李勣用投弹车轰炸城墙,轰隆隆的炮声吓得守将孙伐音心惊胆战。苦苦支撑到了六月天气酷暑,受伤的高句丽士兵救治不及时,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无处埋葬。

随着白崖城合约的成功缔结,李世民的好运就用完咯。在隋唐时期的史书有座城叫安市,大概位置在今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境内。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此遭遇滑铁卢。

在攻打安市的北门时,唐军遇到了超强阵容。高句丽的北部傉萨(相当于都督一职)高延寿,以及南部耨萨高惠贞联手,共计十五万的高句丽、靺鞨联军援助安市。高延寿拒绝了断绝唐军粮道的计谋,而是采取直插唐军指挥枢纽的办法。

为此李世民将计就计,以他为诱饵吸引敌军。李勣率领15000人把守城西岭,长孙无忌带领11000人为奇兵,从山北峡谷包抄高句丽军后路。次日一早高延寿和李勣接触,一炷香过后长孙无忌奇兵至,李世民远眺战斗打响,亲率御林军犹如拳头直捣高延寿军之腰部。结果高延寿和高惠真无奈投降,但是唐军在安市东面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代 · 王翰《凉州词》

贞观十九年八月的深夜,安市东面的城墙响起淅淅索索的声音。只见几十名高句丽勇士缍墙消失夜色中,俄而他们夜袭李道宗的阵地土山,导致李世民的军事部署变成废纸。经年累月的作战,对于粮草器械的耗费甚大。然而辽东天寒地冻产粮低,士卒被冻伤的不计其数。鉴于此李世民放弃攻打安市,和高句丽签署和议后班师回朝。

故事说到这里,可以发现战场始终在高句丽,虽说没有完全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有效促使了唐朝势力,往东北慢慢渗透并建立安东都护府。让唐朝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至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唐装、唐三彩即是证明!

——END——

6. 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它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作者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不要再说落日时天色已晚,你没看见满天的霞光还是那么美丽。

这句话到底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思想呢?作者阐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首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以便更好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的大意:

每个人都会老去,谁又能不在意呢?老了又有谁会对他表示爱怜呢?

人老了身体渐瘦,衣带越发收紧,头发少了,帽子也会偏到一边。

以前常看的书也搁置起来了,不再看,也是为了眼睛,使用艾灸也是因为多病缠身。

经历的世事多了,就是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了,识人也更加一目了然。

仔细想想,人老了也有老的好处,放下对老的思虑,你就会心情通畅、开朗。

以后,夕阳到桑榆之间时,也不要再说天色已晚了,你没看见,落日的霞光依旧可以映红满天吗。

这首诗是作者在看到挚友白居易,写给自己的《咏老赠梦得》诗中,表现出的对人的衰老,有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后,为了鼓励其面对现实,作者就写下了这首答诗。

读罢这首诗,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感触,诗的前半部让人读起来有点心酸无奈,人都会老去,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但作者的意图是在最后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说,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没看见落日后的霞光依然可以照亮天空吗?

作者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对衰老的客观认识,寄托了对老年人美好的生活期望,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现实,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浓缩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认识,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关爱和劝勉。寄托了作者的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

7. 中兴V818有nfc功能吗?

中兴V818有nfc功能。中兴v818搭载骁龙870处理器,标配LPDDR4X内存+UFS 3.1闪存,在同价位的优势还是可以的;内置4200mAh电池,支持55W有线快充,支持多功能NFC

上一篇:荣耀30plus多少钱(荣耀畅玩30pl

下一篇:三星note7在中国爆炸了吗(三星not

猜你喜欢

联想a500刷机(宏碁a500平板怎么刷机到安卓)

联想a500刷机(宏碁a500平板怎么刷机到安卓)

新机鉴赏 2023-11-08 3114
t328w刷机(T328T手机刷机白屏出现红色英文不动了)

t328w刷机(T328T手机刷机白屏出现红色英文不动了)

手机资讯 2023-11-21 943
苹果下架iphone(苹果12官网下架时间)

苹果下架iphone(苹果12官网下架时间)

新机鉴赏 2023-12-22 902
体验完三星 Galaxy Z Flip 5,终于明白翻盖折叠屏为何能俘获女性芳心

体验完三星 Galaxy Z Flip 5,终于明白翻盖折叠屏为何能俘获女性芳心

安卓手机 2024-01-14 4647
iphone12生产日期对照表2021(有哪些不氪金的好游戏推荐)

iphone12生产日期对照表2021(有哪些不氪金的好游戏推荐)

手机测评 2024-01-30 2853
曝vivo X100将于11月发布 灭霸机型或拖到明年亮相

曝vivo X100将于11月发布 灭霸机型或拖到明年亮相

安卓手机 2024-01-30 1051
最薄的5G手机:6.79mm 155克

最薄的5G手机:6.79mm 155克

手机资讯 2024-02-03 3154
一锤定音!荣耀终于被卖了,和华为完全分割

一锤定音!荣耀终于被卖了,和华为完全分割

安卓手机 2024-02-06 2893
锤子T3终曝光!老罗的难言之隐!

锤子T3终曝光!老罗的难言之隐!

手机资讯 2024-03-17 1615
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6/SE国行售价出炉:3199元/2199元起

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6/SE国行售价出炉:3199元/2199元起

手机资讯 2024-04-18 2415